伸一伸手,走遍天下?比人臉識別更好用的“刷掌”識別!
伸出手掌對準掃描器,“嘀”的一聲,綠燈亮起,驗證通過……近日,在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不少體驗者正在試用融合了掌靜脈識別技術的智能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系統(AFC)。該款智能設備由英特爾聯合育脈科技等生態合作伙伴聯手打造,用戶僅需“刷掌”就能完成身份識別并支付票款。
“日常生活中,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一直是應用最為廣泛的生物識別技術,但時常會出現指紋破壞無法識別、人臉妝容修飾識別速度慢等問題。”文淵智庫研究員王超說,基于掌靜脈識別技術的“刷掌”應用,是近兩年生物特征識別領域的新寵,并正在引領著技術發展的潮流。
應用場景持續拓寬
“與傳統驗證入站方式相比,掌靜脈特征識別更加高效,可有效解決二維碼識別等技術可能存在的手機網絡不穩定、低電量關機等問題。”英特爾相關負責人謝青山說,掌靜脈識別技術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意味著該技術進一步趨向成熟。
市政應用場景之外,掌靜脈識別在更貼近公眾生活的智能安防領域也有了更深入的應用。日前,智能鎖品牌施德曼繼去年發布多款掌靜脈智能門鎖后再次發布迭代產品。縱觀整個國內智能門鎖市場,目前各主流品牌基本都推出了掌靜脈產品,市場也呈現供需兩旺的態勢。
施德曼技術研發中心總監桑勝偉介紹,指紋識別的智能門鎖最受用戶歡迎,但也存在不少弊端,諸如老人孩子指紋淺,以及部分人群存在季節性脫皮現象,都可能導致指紋識別出現問題。“相較于指紋,掌靜脈具有高安全性,實際使用也足夠穩定,不失為一種相對理想的解決方案。”
而早在去年5月,微信就發布了“刷掌支付”,并成功在北京軌道交通大興機場線上線應用。行業人士認為,微信這種“掌紋+掌靜脈”識別技術,可有效解決“無介質”“非接觸”“高便捷”“高安全”等支付需求痛點,為用戶在生物特征識別上帶來更多選擇。
數字時代,生物特征識別技術越來越多元化。短短幾年時間,掌靜脈識別已然成為各種智慧應用場景的“守護者”,在確保科技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守護著用戶的安全。
安全方面更具優勢
掌靜脈識別源于人體內生理特征,具有不易磨損、穩定、難以偽造的特點,利用近紅外光反射原理進行非接觸式識別,用戶只需懸空手掌即可完成身份驗證,極大地提升了識別效率與安全性。
相較于人臉和指紋識別,掌靜脈識別并不直接存儲原始圖像數據,而是通過專門的算法模型提取特征信息,并對其進行獨特的混淆加密處理。
“形象地說,掌靜脈的數據保護就像將一張紙分割成256個獨立模塊分別存儲。”育脈科技創始人王天明說,即便數據庫遭遇攻擊導致數據泄露,攻擊者拿到的也是一堆無法拼湊的“碎紙片”,無法構成完整的圖像信息。
此外,掌靜脈還具有天然的防偽優勢。長期從事生物識別技術研究的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趙啟軍介紹說,掌靜脈血管豐富且具有唯一性,準確度和識別率更高。“與掌紋、指紋以及面部特征相比,掌靜脈隱藏于手掌皮膚下,而且必須是活體識別,不易偽造。此外,識別時不需要接觸皮膚,也不受光線、皮膚影響,使用更加方便。”
正是基于這些優勢,掌靜脈識別在與人臉和指紋識別的競爭中,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隨著騰訊、阿里等巨頭紛紛布局‘刷掌’識別,相信用不了多久,大量的地鐵閘機口、便利店、校園食堂、體育場館等場所,僅需伸伸手就可以完成線下支付、門禁識別、安檢過閘等功能。”王超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