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樺甸市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
人民日報關注吉林:白山黑水間的銘記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建和領導的抗日武裝部隊,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東北抗日聯軍輾轉于白山黑水之間,進行了長達14年不屈不撓的斗爭,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長期的抗戰中,東北抗聯孤懸敵后、武器簡陋,缺衣少食、挨凍受餓,面對挑戰人類極限的惡劣生存條件和殘酷斗爭環境,在深山野林、冰天雪地里與數十萬敵人殊死搏斗,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吉林省開展東北抗聯遺址考古調查,實施革命文物精品展覽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項目。烽煙已遠,英魂永存。東北抗聯的歷史功績,永遠銘記;東北抗聯的精神,傳承弘揚。
——編 者
“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只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溫暖。”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曾發出這樣的誓言,“一個忠實的共產黨員,為民族解放事業,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貳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最后勝利的決心是堅定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楊靖宇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1936年7月,楊靖宇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此后他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僅在樺甸就先后建立了大楞場、摩天嶺、蒿子湖等20多個密營。
在這些密營中,蒿子湖密營連接南滿與東滿。1938年后抗聯部隊向深山撤退隱蔽的階段,蒿子湖密營是重要基地,同時也是楊靖宇最后居住的密營地。
數十載悠悠而過,如今的蒿子湖密營,莽莽青山依舊在,凝望著一撥又一撥來到這里重溫紅色歷史、緬懷革命先烈的人群……
瞻遺跡,重溫崢嶸歲月
蒿子湖密營一角,一個直徑1米多的石碾盤橫在林間,些許青苔爬上碾盤一側,訴說著它所經歷的漫長歲月。碾盤旁,不時有游人停下腳步,久久駐足。
“這是抗聯戰士們用過的石磨。”碾盤旁,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紀念館館長吳艷濱向記者介紹,當年,由于日偽軍封鎖嚴密,密營中糧食極為短缺,戰士們只能收集柞樹的果實(橡子),用石碾磨碎成粒或粉之后來充饑。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抗聯戰士們仍然在此堅守,頑強苦斗的精神可見一斑。
即便有橡子充饑,生火做飯也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1938年至1940年期間,營地整日籠罩在日軍偵察機的盤旋監控之中,火光和煙霧極有可能暴露密營所在地,抗聯戰士們是如何隱蔽的?
離碾盤不遠,一棵高聳的松樹與披著茅草的窩棚緊緊依偎,渾然一體,這里便是“青松灶”遺址。“這棵松樹有一個空心樹洞,當年抗聯戰士們將鍋灶與樹洞相連,將它打造成一個天然的隱蔽煙囪。”吳艷濱說,做飯產生的煙,一方面引入樹洞,一方面導入埋在地下的眾多管道,這樣可以減緩煙霧排出,與霧靄融為一體,不易被敵人察覺。
如今,“青松灶”旁這棵樹齡200多年的松樹依舊青翠繁茂,與碾盤、飲馬池、將軍井、司令部等遺跡一起,勾勒出楊靖宇等抗聯英雄們在這里生活、戰斗過的崢嶸歲月。
近年來,蒿子湖密營中的抗聯遺跡得到進一步發掘,地處深山的密營,成了漸為人知的紅色旅游地標。“如今,越來越多人來到密營觀遺跡、憶英雄,綠水青山間遍布紅色足跡。”吳艷濱說。
訪展館,回望抗聯歷史
草木蔥郁,遺跡蒼蒼,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紀念館坐落其間。青瓦白墻的建筑,由14根立柱支撐,寓意著自“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步入館中,映入眼簾的是楊靖宇將軍的半身像,其身后的浮雕描繪著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間英勇打擊日本法西斯的戰斗場面。
“‘九一八’事變后4個多月的時間,我國東北的大好河山相繼淪陷。”吉林市委黨史研究室二級調研員杜曉麗說。危難之際,中國共產黨吹響了東北抗戰的號角。“九一八”事變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召開緊急會議,發表《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號召東北軍民不投降、不繳械,帶槍到農村去,發動游擊戰爭。
紀念館中,有一處東北抗聯戰士們生活環境的場景復原——幾名戰士圍坐在篝火前,身前身后盡是一片白茫茫的大雪。“東北的冬季近半年之久,雪最厚的時候及腰深。”吳艷濱介紹,“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是當年艱苦斗爭生活的真實寫照。
盡管如此,東北抗日聯軍的戰斗從未停止。有統計顯示,從1932年至1940年,包括東北抗日聯軍、抗日義勇軍在內的東北抗日武裝共出擊15萬余次。鼎盛時期,東北抗日聯軍共組建成11個軍、3萬余人,活動范圍遍及東南滿、吉東、北滿70余縣。
紀念館的一處展板上,記錄下中共中央對東北抗日聯軍英勇斗爭的高度評價——1938年11月5日,黨的六屆六中全會發出致敬電,稱頌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聯軍是“在冰天雪地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1940年2月,楊靖宇在重重包圍下戰斗至孤身一人,于吉林省濛江縣(今靖宇縣)保安村壯烈殉國,胃中盡是枯草、樹皮、棉絮。這個時期,東北抗日聯軍已銳減為1800余人,但旗幟始終不倒,繼續在長白山區、小興安嶺、松花江下游和黑嫩平原浴血奮戰。在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東北抗日聯軍有數萬名將士血染疆場,百余名師以上干部、30余名軍以上干部壯烈犧牲。
“紀念館的意義,就在于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同時也激勵后人繼承和發揚東北抗聯精神。”杜曉麗說。
探密林,感悟山水有情
“這棵樹叫‘黃菠蘿’,學名黃檗,樹皮較軟。當年抗聯戰士們會把它當作藥材,大家可以近距離觀察一下樹皮……”蒿子湖密營中,一群來自長春市的研學學生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好奇地觸摸著黃檗的樹皮。
吉林長白山森工集團紅石國家森林公園經理鄭曉然介紹,東北地區有著許多與東北抗聯有關的紀念場館,蒿子湖密營的特色就在于保留了大量的遺址遺跡,人們可以走進抗聯戰士們生活、戰斗過的“現場”,接受到更深刻的紅色教育。
對遺址的挖掘,離不開仍在世的抗聯老兵們。“20世紀末,樺甸市整理縣志時,特地請老抗聯戰士們來到密營,逐一辨認當年的遺址。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對遺址修繕和維護。”鄭曉然說,當地遵循“修舊如舊”原則,盡量保持原貌,力求還原真實歷史。
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歷史依然值得銘記。近年來,紅石國家森林公園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做好服務配套,打造“紅色+綠色”特色旅游模式,吸引眾多游客來到這里感悟紅色文化、體驗綠色生態。
2018年,東北抗聯蒿子湖密營獲評“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截至目前,累計接待游客約24萬人次。“今年,我們申請的國家文物局專項資金533萬元已經到位,我們將對‘青松灶’等29個文物遺址點位更新維護,進一步擦亮蒿子湖密營紅色旅游的‘金字招牌’。”鄭曉然說。
魏拯民烈士紀念館
魏拯民是東北抗日聯軍杰出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政治部主任,與楊靖宇指揮所部在輝南、撫松、樺甸等地打擊敵軍,挫敗日偽軍多次大規模進犯。魏拯民烈士紀念館位于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內,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
紀念館內魏拯民事跡陳列展出藏品66件。展覽通過影像展示、場景復原等手段,展現了以魏拯民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群像,講述先烈們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的英雄故事。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
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位于吉林市磐石市區西20公里外的紅石砬子山區,抗日戰爭時期曾是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建的第一塊抗日游擊根據地。
2019年,紅石砬子抗日根據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域內有八家溝抗聯遺址、西溝抗聯遺址等。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軍用刺刀、鐵鍋、油印機等文物,是研究東北抗日聯軍歷史的珍貴資料,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19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創新融合 讓吉林冰雪更具市場活力
- 人民網長春10月18日電 (記者關思聰)今日,中共吉林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新聞發布會召開,介紹中共吉林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有關情況,解讀全會《中共吉林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內容。 吉林冰雪底蘊深厚,全域發展態勢喜人,特色產品備受游客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