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等四部門實施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
政府性融資擔保,助力企業創新
企業創新缺資金,難題怎么解?近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制定了支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高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對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的風險分擔和補償力度,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科技創新領域。
破解科技企業融資難
與傳統企業相比,科技型企業通常具有高風險、高成長、輕資產等特征,缺少廠房、土地等傳統抵質押物,資產主要為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等難以評級的無形資產,更容易遇到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發展政府性融資擔保,以政府信用為科技型企業融資“背書”,能夠有效破解相關難題。
不少企業已從中受益。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杭邦塑膠公司主要生產PVC環保硬質、大理石木紋膜、環保噴繪材料等產品。不久前,該公司由于研發投入高、部分項目回款周期長,企業經營現金流遇到困難。當地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杭州市融擔集團得知這一情況后,通過綠色審批通道為該公司在銀行的500萬元融資提供擔保支持,有效解決了企業融資難題。
據了解,政府性融資擔保具有“增信、分險、中介”功能,是撬動金融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從國際上看,不少國家已建立小微企業政策性融資擔保制度和融資擔保機構,旨在緩解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貸、不愿貸、不能貸”等問題。
中國政府性融資擔保發展過程中,由財政部聯合多家金融機構發起成立的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簡稱融擔基金),發揮了“頭雁”引領作用。
財政部數據顯示,融擔基金自2018年成立以來,再擔保業務規模累計4.73萬億元,服務經營主體約420萬戶次,服務就業人數超4000萬人次,為滿足普惠領域融資需求、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介紹,融擔基金在助力解決科技類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同時,還通過國家頂層設計,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質效。通過帶動合作機構持續為實體經濟降費讓利,推進銀行和擔保機構“總對總”批量擔保業務合作,建立風險補償機制,融擔基金促進了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融擔基金成立后,一直致力于落實國家高質量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表示,融擔基金積極聯合金融機構,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為重點的融資擔保,大力促進專精特新等前沿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通過盤活市場主體資本流通,促進關鍵技術、管理方式、專業能力等領域創新發展,為提升國家產業轉型能力和經濟發展后勁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融擔體系“加擔子”
為缺信息、缺信用的科技型企業提供增信,各地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日,上海市融資擔保中心工作人員深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臨港新片區、上海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等重點園區,宣講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政策,為企業舉辦融資對接活動。今年上半年,該中心普惠金融顧問隊伍已開展各類活動51場、服務各類企業1650余戶,推動上海市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目前已形成“融擔基金—省級再擔保機構—市(縣)直保機構”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實現了全國市級機構全覆蓋、縣級業務全覆蓋。
融資擔保風險如何分配?此前,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與銀行在承擔貸款風險責任時實行“二八分險”,即銀行承擔不低于20%的風險、擔保體系分擔剩余80%的風險(通常由融擔基金分擔20%、省級再擔保機構分擔20%、市縣直接擔保機構分擔40%)。實踐中,這一分擔機制大幅降低了銀行承擔的風險損失,提高了小微企業等主體的信用水平和銀行的貸款積極性。
為了給企業創新活動“兜住底”,根據最新部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還將“加擔子”。
提高風險分擔和補償力度——根據支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融擔基金分險比例將從20%提高至最高不超過40%,省級再擔保機構分險比例不低于20%,有條件的省級再擔保、擔保機構可提高分險比例,減少市縣級擔保機構的風險分擔壓力。
精準“滴灌”經營主體——針對項目有前景、技術有競爭力、發展有潛力、知識產權價值高但有效抵質押物較少的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支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明確了7類支持對象,保證覆蓋面和梯度跨度,并按照梯度培育的理念,分層分級確定分險比例。
劃定擔保收費標準“紅線”——再擔保業務單筆擔保金額500萬元以上的再擔保費率不高于0.5%,單筆擔保金額500萬元及以下的再擔保費率不高于0.3%;鼓勵合作機構針對不同風險水平、不同資質的經營主體實施差異化擔保費率,逐步將對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收取的平均擔保費率降至1%以下。
創新業務聯動模式——鼓勵有條件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探索科技創新擔保與股權投資機構的聯動模式,帶動各類金融資本和社會投資,為科技創新類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務。“企業在發展初期就獲得‘債權+股權’綜合型金融服務,有利于投入更多資金開展科技創新。”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說。
業內人士分析,政府性擔保體系“加擔子”,將有效提升市(縣)直接擔保機構對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的擔保積極性,帶動銀行將更多金融“活水”注入科技創新領域。
織牢風險補償保障網
政府性融資擔保行業風險高、收益低,客戶群體主要是難以靠自身獲得銀行信貸支持、資信較弱的小微企業等主體,風險抵御能力不足。為政府性擔保體系“加擔子”之后,如何實現體系自身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完善的融擔基金風險補償機制,將為相關主體織牢風險“保障網”。
據了解,融擔基金風險補償機制由財政部建立,通過中央財政每年安排的預算資金,對融擔基金因履行政策性職能、保持低費率所產生的代償支出缺口予以適當彌補。此外,江蘇、山東、湖北、山西等29個省份也建立了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由省級財政每年安排預算給予風險補償。
財政部門“做加法”,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輕裝上陣。
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承擔更多風險,怎樣應對由此產生的資金缺口?財政部門將加大財政補償力度:一方面,對于融擔基金加大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風險分擔所新增的代償,中央財政每年單獨測算,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安排資金,給予融擔基金一定的風險補償。另一方面,對于支持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成效明顯、風險代償壓力較大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鼓勵地方財政部門結合當地實際,加大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支持力度,給予適當風險補償、獎補資金、擔保費補貼等支持,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可持續經營。
今后,如何更好發揮國擔資金的“頭雁”作用?
張依群認為,融擔基金應立足國家戰略發展全局,有效發揮財政金融聯動政策,增強政、銀、企聯動效應,建立完善服務科技創新的管理制度機制。“以中小企業為扶持重點、以鼓勵原發創新和孵化培育為重點、以資本可持續支持為重點,進一步強化市場化運作和央地合作機制,推動銀行貸款支持和企業技術能力提升對接融合,提高融擔基金運營質量效率,為服務科技創新優先發展構建全新融資環境和可循環發展模式,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資本支撐。”張依群說。
“增加融擔基金的政策引領導向,中央和地方應形成合力,通過政府性融資擔保推動中小科技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打通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的‘直通車’,不斷加大‘耐心資本’的培育力度。”白彥鋒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