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尋訪老兵足跡”主題宣傳活動系列報道之一|老兵姜永生:戰場上英勇頑強 退役后深藏功與名
為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搶救性挖掘整理功勛顯赫參戰老兵為建立和保衛新中國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跡,教育引導社會各界群眾自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珍惜現在美好幸福生活,凝聚起推動吉林振興發展率先實現新突破強大精神力量,本網從今天起開展“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尋訪老兵足跡、講好英雄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主題系列宣傳活動,陸續刊播吉林省15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功勛顯赫的老兵事跡,讓廣大讀者零距離感受功勛老兵事跡和風采,共同聆聽英雄們為建立和保衛新中國浴血奮斗英雄事跡。
三下江南、挺進四平、浴血錦州、解放天津……他只有一個信念:解放全中國。抗美援朝,五次戰役,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機槍射手。他,就是今年96歲的老兵姜永生。“我1947年參軍,先后參加的大大小小戰役,連我自己也記不清!” 姜永生說。因在戰斗中表現英勇,他先后榮獲“五好戰士”3次,受嘉獎1次,榮立三等功1次。
1928年2月10日,姜永生出生在吉林省濱江道榆樹縣第一區縣城后城子屯(今榆樹市環城鄉西良村后城子屯)。1947年,在榆樹縣一區南房屯(今榆樹市環城鄉房身屯),姜永生報名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時年十八歲。
老兵姜永生
1947年7月,姜永生第一次參加作戰,在激烈的戰斗中,戰士莊起林右腿膝蓋上部受傷嚴重,姜永生拿出自己的急救包,迅速給戰友包扎。撤退中,他背著戰友,還要扛著彈藥箱子,硬是冒著炮火把戰友送到一里地外的擔架上。
1948年11月末,姜永生隨部隊來到天津護城河北岸,部隊與南岸的敵人炮火對射。1949年的一個夜里,他們從西營門向城內沖去。跳板又窄又滑,姜永生掉進兩三人深20多米寬的冰河里,他扛著機槍,拄著冰面,躍了出來。敵人炮彈落到跟前,班里六人輕傷、兩人重傷,三人犧牲。姜永生被震暈過去,醒來后發現棉衣有血,才知道自己胳膊和胸部受傷了。他強忍傷痛,捂著自己的胸脯,一步一步艱難地把重傷員抬到西營門寄骨祠的團衛生隊。
1951年,姜永生和戰友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和敵軍交火,當時作戰地的樹木十分茂密,戰士們必須側著身子才能進入。敵軍飛機投下的炸彈,就掉到他身前不遠處發生爆炸,姜永生和戰友都被埋在炸起的土里。飛機遠去了,他們從土里奮力爬出來,拔出機槍繼續戰斗。“這仗打到最激烈的時候,我們的子彈和手雷都用光了,就用小鍬小鎬和敵人硬拼,小石頭都當作武器用。”
經過七天七夜的殊死搏斗,山上的樹木都快被打沒了,山頂幾乎被削去一米。一個營六百個戰友,只剩下幾十人。“那次戰斗很慘烈。”說到這兒,姜永生有些哽咽。
“但有一場仗打得非常漂亮。”姜永生講起這段往事,來了精神頭兒,“當初為了阻擊敵軍向北進犯,經過三天三夜的激烈戰斗,我們的部隊消滅1萬多敵人,并繳獲大量敵軍汽車坦克和大炮彈藥及軍需物品。”
老兵姜永生給孩子們講述自己戰斗經歷
1952年夏,為阻擊敵人向北進攻,姜永生和戰友們在高地上與敵人對峙,雙方陣地間有一條河。一天早上,天蒙蒙亮,又是個大霧天氣,能見度很低。作為班長、老機槍手,姜永生預感到這樣的天氣很可能會出現敵情,他走到崗哨察看時,發現值班哨兵由于過度疲勞,正靠著交通壕,抱著槍睡得正香。這時他向坡下望去,驚出了一身冷汗,敵人趁著大霧,已經悄悄地摸了上來,姜永生反應迅速,迅速端起值班佩戴沖鋒槍,向敵人掃去,他和戰友的槍聲喚醒了其他戰士們,大家開始戰斗,他和戰友們一起打退了敵人的偷襲。因在這次戰斗中英勇表現,他被授予三等功1次。姜永生則表示:“是大家共同戰勝了敵人,而我只是職責所在,先發現了敵人。”
1953年初,為截擊敵人再次向北進犯,姜永生和戰友們在三所里、云庵里與敵作戰。零下40多度的寒冬臘月,姜永生和戰友們走進大同江冰冷的激流中,冰面的冰碴把肚皮劃出了血,光腳一上岸,鴨卵石凍粘在腳上。因為鞋掉進江里,從包里拿出兩雙襪子一起穿在腳上當鞋。戰斗從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十點才停火。姜永生下山在敵人的尸體上扒下了高腰皮靴,因為鞋大穿不合適,里邊又套了兩雙襪子,把高腰用刀子改裝成了矮腰。經過三天三夜的激烈戰斗,他和戰友們打了一個漂亮仗,繳獲了大量汽車坦克和大炮彈藥及軍需物品,這些裝備和物品,在公路上可以擺出二十里地長。
這一仗,是姜永生和戰友們最光彩的一仗。
老兵姜永生和官兵們回憶自己的軍旅生活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后,姜永生隨部隊回國。離開部隊回到家鄉,姜永生在大隊當了幾年主任,后又回到村里生產隊任政治隊長。在這個崗位上,繼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為人民服務,得到了群眾的充分認可。
說起今天祖國的強大,姜永生十分感慨:“過去戰爭年代,我們是吃不上、喝不上、休息不上,爬山越嶺、趟江過河,忍饑受凍。如今,日子好了,我常常對身邊的年輕人說,幸福來之不易,是用老一輩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年輕人更應該熱愛祖國、奉獻社會。”(趙建龍/文 李強 視頻 孫兆領/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