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市拉法村發展“飛地經濟”拓展保護性耕作 村集體經濟可增收60余萬元
撒肥車“突突突”駛過一望無垠的農田,隨著甩盤“呼呼呼”急速轉動,被噴出的生物菌肥在空中“跳舞”,紛紛落到黑土地上——這是備耕時節記者在蛟河市拉法街道新興村農田中看到的保護性耕作場景。
今年,拉法街道拉法村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就近向松江鎮、拉法街道、新農街道、河南街道等4個鄉鎮街道輸出保護性耕作模式,在2000余公頃農田里播撒下豐收的希望,奏響一曲新時代黑土地保護進行曲。通過此項服務,村集體經濟可實現收入60余萬元。
2021年,拉法村開始建設高標準農田,對零碎地塊進行連片經營,實施保護性耕作發展現代農業,取得顯著成效。村黨支部書記王忠才說:“去年,我們種了22公頃蟹田稻、鴨田稻,所產‘拉法香’大米賣到全國各地,批發價能達到每斤15元,總賬算起來單產增收30%。”
日前,記者在拉法村高標準農田看到,5米寬的田間機耕路可以滿足兩臺車錯車需要;灌溉水渠鋪設的U形管,頂上鋪裝大理石板。“農田建設高標準,咱們的生產經營也要跟得上!”拉法村黨支部領辦中才種植專業合作社,對村里70公頃零碎地塊進行連片改造。在平整連片的農田里,大機械能夠大展身手,合作社于是全面推廣保護性耕作。“保護性耕作講究運用免耕或少耕技術、機械化作業等,播撒有機肥是其中一個環節,連續3年春秋兩季各揚一遍肥,每畝地每次施肥標準600斤。合作社大型機械多,這70多坰地,也就夠一天干的。”
合作社機械“吃”不飽,于是開始謀劃發展“飛地經濟”。他們首先將眼光瞄向臨近村子,先后流轉大甸子村、北大村等多村農田,把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00多公頃。每到一地,合作社即推動“小田并大田”適度規模種植,開展保護性耕作,現代農業發展風生水起。
去年,拉法村成立了蛟河市中才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在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他們今年積極同松江鎮等4個鄉鎮街道進行對接,達成對當地農田開展保護性耕作合作。“這是拉法村發展‘飛地經濟’的一個新飛躍,我相信拉法實踐一定能夠在蛟河大地上結出更多碩果。”(江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偉洪 李春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