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萬發撥子遺址的發掘、保護和利用——
讓六千年古文化遺址再煥光彩
在通化市東昌區金廠鎮躍進村北側的山崗上,樹木繁茂、生機勃勃,山腳下矗立的“萬發撥子遺址”和“王八脖子遺址”兩塊石刻標識告訴人們,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發撥子(王八脖子)遺址。該遺址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1961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6月,萬發撥子(王八脖子)遺址的考古發掘被國家文物局列為199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通化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劉志鵬告訴記者,通化至金廠鎮的公路從遺址中間穿過,將遺址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圜丘山脊多是生活居址,東部則是墓葬的主要分布區。1956年,吉林省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首次調查,初步認定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97年至1999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化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歷時三年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6015平方米,出土文物6942件,文化層深最深達3.12米,共分為十三個文化層,這在東北地區特別是長白山地區是極為罕見的。這一地層剖面宛如通化的歷史年輪,見證著通化人類社會的演進與歷史的滄桑。
萬發撥子遺址年代跨度很大,包含了新石器時代、先高句麗、高句麗早期土著、高句麗中晚期、滿族先世五種文化性質的考古遺存,遺址年代上限距今約6000年。遺址中發現的墓葬非常有特色,分為土坑墓、土坑石槨墓、土坑石槨石棺墓、大蓋石墓、大蓋石積石墓、積石墓、階壇積石墓等七種,還發現了以男性為主體的35人的多人合葬墓。
萬發撥子遺址是迄今發現的吉林省東南部、鴨綠江中上游地區文化堆積最厚、文化性質最為復雜、持續年代最長、遺跡遺物最為豐富、文化特征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遺址。遺址發掘獲取的大量考古學遺存信息,為鴨綠江中上游、渾江流域考古學文化序列的建立,深入研究東北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以及高句麗的起源與文化源流等諸多課題提供了詳實、可信的考古資料。遺址的第三期遺存(春秋戰國)與第四期高句麗土著遺存間明確的文化淵源關系,為高句麗文化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劉志鵬對萬發撥子遺址近些年的保護管理工作十分了解,他告訴記者,作為通化市最早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化市為萬發撥子遺址建立了系統的檔案,標志牌背面為文字說明,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省文物局專業人員隊伍對遺址進行了系統的測量。通化市文物管理所將遺址納入全市不可移動文物巡查系統,聘用業余文物保護員及物業,建立了較為完善、快捷的聯系和通信網絡,發現問題隨時報告,及時處理。
除此之外,通化市文旅局于2016年向國家發改委申請萬發撥子遺址環境整治項目,2018年取得批復,已完成山體植被修復面積約1.8萬㎡,及時有效地對遺址本體進行了必要的保護措施?!度f發撥子遺址房址、墓葬遺址保護和環境整治項目設計方案》2020年1月獲得了吉林省文物局批準。目前,已完成過街人行天橋基礎施工,預計2024年底竣工并面向社會開放。
通化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曹馨文說,通化市文旅局于2017年組織編制了《萬發撥子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公園規劃面積為50.84公頃,將為社會民眾提供宣傳遺址歷史文化、普及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知識和日常文化休閑活動的場所,并且計劃建立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科普教學的基地。未來,作為一個完整的考古遺址公園,定會讓悠久的萬發撥子遺址煥發新的價值和光彩。(記者李夢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